红色湘西|中共湘西第一位女县委书记

来源:湘西纪检微信公众号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-05-14 15:03:58 字体大小:
分享到:

1953年,儿子到“牛棚”来看她,问:“妈妈,全国解放时,一些人纷纷离开大陆,你却把我们从香港带回来,现在你后悔了吗?”她说:“我一点都不后悔,人应该追求真理,身外之物可有可无,只有信念是永存的……” 


这是彭司琰在蒙冤受辱之中与儿子的对话


彭司琰,女,土家族,中共党员,民国四年(1915年)出生于迁陵镇一个土家族的封建大家庭。她不满周岁时,父亲病故。1933年,升入长沙周南女中高中,后转学到省立桃源女子师范学校。从桃源女子师范毕业后,回家乡保靖县任教,很快就当上县立模范小学校长,年仅23岁。

  

追求真理  毅然参加共产党


抗日战争爆发后,许多外地、外省的机关、学校、工厂迁来湘西,原本寂静的山区,一下子热闹起来。


1938年秋,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成立。1939年初,彭司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同年10月,“西工委”领导梁春阳、谌鸿章到保靖宣布成立中共保靖县委,她被任命为中共湘西地下党第一位女县委书记。


左图妇女解放   右图湘西工委书记来保靖指导工作


在县委书记任期,她利用各种会议重视党员政治理论学习。同时,组织发展工作也抓得很紧,相继建立模范小学、竞择小学和国立八中初三部三个党支部,共有党员24人。在县委的领导下,在党组织的外围成立了“学生战时服务团”、“抗日宣传队”、“抗日儿童团”等抗战团体,她和同志们经常组织学生和群众演唱《黄河大河唱》、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等抗战歌曲,并组织抗战宣传队深入偏远的山村演出,方圆10多里的农民都打着火把来看她们的节目。一位学生回忆那段历史时说:“戏场中间烧着篝火,周围站满了人,效果非常好,我们也格外努力”。


被迫转移  但党始终在她心中


1939年10月,湘西工委召开保靖支部会议,指示保靖成立县委,鉴于彭司琰的工作成绩和工作能力,宣布她为中共保靖县委书记。


1941年初,由于叛徒出卖,湘西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,党组织决定她撤离保靖县城。1942年春,她到保靖水银乡花桥村办“英奇小学”,继续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,继续宣传抗日救国。1948年,“英奇小学”已成为保靖县农村规模最大、最有特色的小学,为推动保靖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1948年初春,她赴粤找党组织。后在香港找到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张枫(真名饶章枫,广州解放后的中共华南局第一任统战部部长),在张枫领导下,她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付的任务。


坚决不去台湾  奔向新中国


1950年,在党组织的帮助下,她带着全家7口人从香港回到新中国,中共华南局党组织送她到“南方大学”学习。


学习期间,她先后多次慷慨解囊,为广州市筹建“托儿所”、《南方日报》、“南方大学”以及为抗美援朝捐款。1953年,她请求由广州调回长沙,回周南女中任教,其中她被打成叛徒,被审查、批斗、游街,坐“牛棚”,甚至被剃阴阳头游街示众。尽管如此,她始终没有动摇过对党的忠心和信心,她的家被抄十多次,母亲和孩子被牵连搞重体力劳动和下放农村。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。1985年6月21日,中共长沙市委批复恢复她的中共党籍。她得知这一消息后,一次缴纳党费800元,说要补上40多年来的党费。离开工作岗位后,她享受正县级离休待遇。


教书育人一片赤诚 追求真理信念永存



▲保靖县委第一位女书记创办的花桥小学


听说花桥小学(原英奇小学)年久失修,校舍简陋,校园破烂,1986年10月10日她抱病起草《劝募复修花小倡议书》,全家带头捐款3000元,共收到捐款2.5万元,在花桥小学修建了一栋有6间大教室的校舍(此为湘西第一所希望小学)。


1989年3月13日,彭司琰因病去世,终年73岁。司琰同志的一生是平凡的,但又是不平凡的,她一生中的曲折坎坷芷是对革命者的考验。在她逝世时,周南中学师生为她举行隆重庄严的追悼大会;长沙市委、长沙市教委、长沙市南区的领导和原地下党负责人梁春阳、陶蒲生、谌宏章、李鳌等同志参加了追悼会,保靖县委、人大、政府、政协、县委组织部、县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专程前来参加追悼会,俞鲤庭、杨奇等同志分别从北京、香港发来唁电。


▲彭司琰悼念现场


追悼会场上有一幅醒目的挽联,应是对她一生最好写照与评价:


上穷碧落,下穷黄泉,格致世理,五十年来,轰轰烈烈,追求真理,做革命先驱,党员表率,而今未言成永诀;

先顾学子,后顾家小,畅达人情,七十四载,平平凡凡,爱惜声名,为教育师长,当代楷模,从此欲哭竟无声。


相关文档: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